[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9-0017-03 大学文化是对大学本质的哲学思考,它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承上启下,对学校的制度建设、教师发展以及学生教育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并在社会的长期发展和大学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作为概念萌生于企业质量文化,20世纪80年代经高等教育学者研究推广,现广泛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这一先进概念的提出,将在各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上产生巨大作用。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对大学文化概念的解析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进行:狭义的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置于大学环境的衍生概念,主要是大学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体现;广义的大学文化是包含文化系统的各个方面,它是在大学办学理念支配下,在"大学人"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并沉淀下来的制度、环境、特色、行为等。结合以往研究,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文化的内涵进行定义:大学文化是由一类特殊身份的"教育人",在对知识和文化进行传承、整理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社会其他文化相互依存的文化系统。一般来说,大学文化经由四部分融合而成,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结构文化。 1.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是对大学的意义、本质、高等教育的内涵等问题的解释。大学应该成为怎样的机构,应该具有怎样的权力表征,应该如何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这都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体现。全体"大学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修养水平同样也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 2.物质文化。大学物质文化是跟精神文化相对应的概念,是大学里的物质环境,包括建筑、景观和校园设施等要素。[1]大学物质文化旨在为大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是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外部保障,对于现代大学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涉及要素最多,处理关系最复杂的文化。制度文化涉及所有大学中成文的行为规范和习惯的行为模式,大到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小到班级管理,都属于大学制度文化的范畴。制度文化可以被称作是精神文化的具体化或者实践化,是教师、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学习中的依据。 4.结构文化。大学的结构文化又称组织文化,起源于学者对组织理论的研究。大学组织,是由学者、学生和管理者按照相似文化而组成的以具体实施高等教育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实体性学术机构。[2]大学组织文化博大精深,简单归纳起来包含大学自由、学术自治等几个方面,近年来,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也成为主流的大学组织文化。 二、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意蕴 随着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质量文化作为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成为高等教育学界的研究对象。 (一)"质量文化"概念的历史溯源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发生发展的。质量文化最初源自企业对企业效益的管理,在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企业质量文化这一概念日趋成熟。与企业相似,质量问题同样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相比,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起步较晚,进展缓慢,尤其对刚刚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质量文化才刚刚引起关注。因此,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体系,向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质量文化"是一种以持续提高质量为目标的组织文化,它包括关于提高的程序、结构、管理因素和关于质量的文化、心理因素。[3]在欧洲各国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两条实现路径:以界定、测量、评估、保障以及强化等步骤组成的程序模式;以认知为主体的,包括个人和集体层面对质量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我们可以将前者称为质量文化的现行路线,后者则是隐性路线。我们认为,如何将两种路径有效地结合,才是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全方位重视以及我们在建设自身质量文化实践中的经验,我国的质量保障体系也逐渐由机械化程序模式向更注重人文、参与、互动的动态管理模式过渡,并在社会的关注和各级各类高校的重视下继续推进和探索。 (二)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内涵 |